史記 @Funooker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從演算法輸掉的福音,到 AI 時代贏回的記憶》#GEO #網絡媒體宣教3.0
《從演算法輸掉的福音,到 AI 時代贏回的記憶》#GEO #網絡媒體宣教3.0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看不見的資訊革命。
不是 Google 消失了,而是「搜尋」這件事,正在悄悄轉向。
從 Search,到 Suggest;從人「找答案」,到 AI「給答案」。
而這場轉向,正是福音可以重新被看見的機會。
🕳️ 異端曾經用 SEO 贏了什麼?
過去二十年,誰懂技術、誰有資源,誰就能「被看見」。
異端邪教早已精通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策略:
堆疊關鍵字(keyword stuffing)
建立海量連結農場(link farming)
操作頁面架構(site structuring)
聘請內容農工包裝神學歪理
搜尋「耶穌是誰」、「 聖經」、「天堂與地獄」、「靈魂去哪裡」時,
第一頁不是基督教真理,反而常是異端站台。
✅ 他們有組織✅ 有資金✅ 有演算法
我們的福音,反而退居第二頁、第三頁,甚至——搜尋不到。
✨ GEO 世代來了,真理能否翻盤?
今天,我們踏進了一個新紀元:
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它不再問你網站排第幾,而是問你——「AI 記不記得你?」
定義:GEO 是針對 生成式 AI 引擎(ChatGPT、Gemini、Claude 等)調校內容,使其在 AI 回答時「自然被引用」。
GEO 關心的,是:
你是否 被引用(cited)?
你是否 值得信任(trusted)?
你是否 成為答案(preferred source)?
📌 這不只是演算法的變化,這是 記憶權的轉移。
未來福音能否傳開,不只是「人是否搜尋」,而是 AI 是否提及。
🧠 給宣教者的新任務:成為 AI 記憶中的「見證者」
AI 不再看你有幾紅,它看你有冇「料」。
你的文章有沒有洞見?你的教會網站是否持續?你說的話有冇真誠?有冇清楚?
GEO 要求的不是「包裝」,而是「本質」。也正因如此,我們終於迎來一次翻盤機會。
在網絡媒體宣教禾場,過去異端用錢贏了 SEO,現在福音要用真(AUTHENTICITY)
贏回 GEO。
📖 神學反思:主怎樣記得我們?
耶穌說:「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翰福音 10:14)
AI 記憶是統計、語義、演算法,
但主的記憶,是關係、恩典、召命。
我們不是要「被點擊」,而是要 被主記得,
並在 AI 的答案中,留下見證的「烙印」。
🧭 如何為 AI 寫,為主而活
條列清晰,有結構(summary、point form、問題導向)
講故事有真情(讓 AI 更容易理解你的論述目的)
引用經文有根基(加深信任度)
在主流平台持續發聲(Substack、教會網站、Medium)
用召命寫,不為熱度寫(AI喜歡真誠,神也更記念真心)
🙌 GEO 真正的是什麼?
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當然重要。
它是下一波 AI 傳播的通路,是網絡媒體宣教的好機會。
但我們知道,這個縮寫,也可以有另一種解釋:
GEO = God’s Eternal Optimization
祂不是幫你「出現在答案中」,祂是親自「成為你生命的答案」。
AI 模型會更新,演算法會變,SEO 會過時,GEO 會升級——
但只有這個 GEO:
「耶和華啊,你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詩篇 119:89)
祂的話語,是不變的真理;祂的記憶,是我們真正的「曝光」。
💡 最後一問:
或許,在 LLM 回答裡,你的名字可能不會被提及,
但在永恆裡,主是否「記得你」的生命所燃燒的?
讓我們成為那個——不只是被搜尋、而是 被差派的內容。🔥
Amen.
史蒂芬
JUNE 10 #GEO
A.I. 時代的抉擇:Authenticity × Integrity vs Ambition × Isolation
A.I. 時代的抉擇:Authenticity × Integrity vs Ambition × Isolation
——寫給在網絡世代奔跑的宣教同路人 I 文:史蒂芬
A.I.,可以是與神同行的靈性辨識,也可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孤獨陷阱。
人工智能(AI)正在全面進入我們的生活與事奉:翻譯、教材整理、社群經營、圖像創作、甚至講章預備與靈修材料的產生。它快速、聰明、效率高,往往讓人驚歎。
但在這些便利的背後,作為神的僕人,我們必須面對一個更深的屬靈問題:
在 A.I. 的時代,我們究竟選擇哪一種 A.I.?
是 Authenticity × Integrity(真實與正直),還是 Ambition × Isolation(雄心與孤立)?
Ambition:AI 放大的事工焦慮
在宣教與牧養的路上,我們本來就承受著「要為主努力」的召命壓力。
AI 的介入,讓事工成果變得更快、更美、更大規模。但當這些效率與果效的邏輯被放大,雄心(Ambition)就可能取代了真正的異象。
Ambition|雄心過盛的靈性焦慮Ambition 並非天然的罪。
但在 AI世代中,這種「以技術為工具的自我實現焦慮」,或許很容易會成為新的偶像。
比較焦慮的演算法人生
社交媒體與平台都以數據驅動評價,使我們不斷掉入「比較」的陷阱。
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快、不夠受歡迎。
→ “If I’m not viral, I’m not valuable.”
身份危機的生成自我
當我們用 AI 頭像、AI 履歷、AI 配對工具不斷包裝自己,我們逐漸迷失於投射出來的「理想自我」,卻失去與神相遇的真實自我。
→ “我到底是誰?還是那個我,是 AI 合成出來的版本?”
成功主義的屬靈誘惑
我們甚至屬靈化 ambition,將「效率、影響力、創新」包裝為「神的呼召」,
卻沒有停下來問:「我是否仍在祂心意中?」
→ “我是否用 AI 擴張了我的事工,卻收縮了我的靈命?”
Isolation:網絡連結下的靈性孤島
AI 的出現同時放大了另一個危機:孤立(Isolation)。我們愈來愈「連線聚集」,卻愈來愈孤單;愈來愈「曝光」,卻愈來愈沉默。忘記了我們系由網絡結連到屬靈鄰舍的聚心GatheRING。
Isolation|連結下的深層孤立
Isolation 並非只是「沒有人陪伴」,而是在無數的連結之下,卻沒有靈魂真正共鳴的枯竭。
回音室與極化文化
AI 不斷迎合偏好,推送我們想看的內容,最終造成觀點單一化、價值觀極端化。這就是深度強化孤立學習, 更是重塑了我們的大腦神經元。
→ “我以為全世界都和我想的一樣,其實我被困在演算法的籠裡。”
AI陪伴者與虛假親密
AI 能模仿聆聽與回應,使人誤以為被理解。但它不會冒犯、不會挑戰,久而久之,我們就不願再冒險與真人建立深度關係。
→ “AI 不會責備我,不會誤解我,人反而令人受傷。”
網絡暴力與冷漠機制
網絡的即時性與匿名性讓人失去同理心,攻擊與羞辱比真誠交流更常見。
AI 甚至可能放大這些語言風格,讓群體變成情感沙漠。
→ “我只想躲起來,不想再發聲。”
Ambition × Isolation:雙重放大的屬靈風暴
Ambition 與 Isolation 看似對立,其實是互相強化的一體兩面:
我們愈渴望成就,就愈不敢示弱;
我們愈孤單,就愈依賴無需代價的虛擬安慰。
「在 AI 世代,Ambition 驅使我們不停追求自我強化,但 Isolation 卻讓我們在群體中越來越孤單。這不是成就的路,而是靈魂耗盡的旅程。」
這正是 AI 世代的屬靈危機!
另一種 A.I.:Authenticity × Integrity
然而,我們仍然有選擇。 筆者在《史無新事の 當AI踏上宣教路 》首度提出:
A.I. 也可以代表另一種生命姿態:Authenticity × Integrity(真實 × 正直)
我們可以透過嘗試以Authenticity x Integrity(A.I.)
這兩個屬靈辨識視角,
來辨識和回應這時代的人工智能AI。
Authenticity(真實):
在神面前誠實,不為迎合演算法而虛構形象;
Integrity(正直):
在事工中持守純全,不以效率取代靈命,
不以表象掩蓋內在。
這種 A.I.,不是科技決定的,
而是靈命塑造的。:)
也實實在在的提醒我們:
我們的身份在基督裡,
而不是在演算法裡。
我們的價值在神眼中,
而不是在點擊數裡。
讓我們重新選擇同行之路
親愛的差傳同路人,AI 不必然是仇敵,它也可能成為工具。
但真正決定我們方向的,不是 AI 能做什麼,而是我們願意成為怎樣的人。
願我們選擇另一種 A.I.:Authenticity × Integrity
——以真實與正直,與神同行。
畢竟——
A.I.,可以是與神同行的靈性辨識,也可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孤獨陷阱。
或許,這就是 A.I. 時代的抉擇。
Let’s be faithful !~
史蒂芬
2025 AUG 30
放鬆・自然・平衡 ——靈與身的一場同步之旅
放鬆‧自然‧平衡 ——靈與身的一場同步之旅 文/史蒂芬
是一張摺紙畫,也是一幅靈命地圖。
左邊,是一朵由紙摺出來的花,沒有土壤,卻從內裡自然綻放;
中間,一隻蝴蝶輕展雙翼,盤旋在無形之力構成的∞符號上——既放鬆,亦張力十足;
右邊,一個摺紙人單腳站立在細線上,穩如磐石,卻仿如跳舞。
這或許就是我們信仰的步伐。
放鬆:鬆而不懈,信靠中前行
放鬆,不是懶惰,不是「hea」,更不是心靈的鬆散。
老友Dino牧師常常說:「真正的放鬆,是像橡筋一樣——不是完全鬆弛,
而是在適當的張力中有彈性。」
在主裡的放鬆,是知道:「我不需要撐起全世界。」
因為——基督的愛激勵我(林後5:14),祂已經為我撐起十架。
放鬆,是在恩典中前行,是鬆開掌控、卻不放棄使命。
是像那紙蝴蝶——被塑造,被張力牽引,但卻自由飛翔。
自然:從外在練習到內在流露
紙花沒有泥土,但仍然可以「長」出來——因為它被精心摺成。
自然,不是與生俱來的狀態,而是經年累月的操練與內化。
信仰也一樣。
保羅提醒我們:「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羅12:9)
Don't just pretend to love others. Really love them.
這種愛,並非演技,而是自然流露。
自然是真誠的生命表現,來自每日與主同行、
在群體中彼此砥礪的結果。(聚心GatheRING)
跑步也好,敬虔也好,都不是偶然能自然。
要讓身體習慣變成腦的常規,讓愛的行動變成靈的反射。
平衡:以主為中軸,不偏不倚
圖片中那位摺紙人,單腳站在一條看不見的線上
——那是「中線」,也是「神線」。
在這個資訊過載、節奏紊亂的AI時代,
我們太容易在效率與疲憊、虛擬與真實之間搖擺失衡。
真正的靈命平衡,是CenteRING——以基督為軸心。
不是追求所有都「平均」,而是讓所有的重心,都回到主那裡。
是身體在跑步時走「中線」,是心靈在決定中尋「中軸」。
CenteRING,不是一個結尾,而是一個「定心的起點」。
這張摺紙畫提醒我:
每一摺,其實都是一個選擇。
放鬆,是選擇不靠己力而靠主;
自然,是選擇真誠活出所信;
平衡,是選擇以基督為中,不再左右搖擺。
願我們的生命,如這紙中藝術——
在張力中被塑造,在秩序中展翅,
在主裡放鬆、自然、而平衡地活出呼召。
「我的恩典夠你用的,
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哥林多後書12:9祂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我明,我真系有啲啲明。
let's be faithful
史蒂芬 #跑緣養生跑
2025 SEP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Brain Rot(腦腐)#2024牛津關鍵詞
還記得當年教網絡媒體宣教時 常常提及 2017年 牛津國際年度詞彙是「青年震盪 YouthQuake」,它的定義是「因年輕人的行動或影響而引發的重大文化、政治或社會變革」。七年後的今天,偶爾看到網上新聞,知道2024牛津年度詞彙由「Brain Rot」(腦腐)當選。腦腐的定義是:因為過度瑣碎或缺乏挑戰性的內容,導致精神或智力退化,也可以指引起這類退化的事物。在某程度上,或許我和你可能都在不知不覺地成為腦腐一族了。
確實,在短視頻和社群當道的網絡媒體科技時代,充斥著快速、短暫的內容,短影音、迷因、懶人包等,這些內容可能缺乏深度,我地大腦甚或食指都潛移默化地習慣以快速滑動獲得爆炸性滿足感,導致大腦難以專注長時間的閱讀或深刻思考。若果你已開始不想看太長的文字,又或是想學什麼事便第一直時間找 YouTube懶人包、看Tik Tok等,或許,我們的大腦神經元已經被重塑rewire了。
說開大腦神經元被重塑,其實 Netflix , Disney+ 等等串流平台都好影響我們的大腦健康。別少看這種 連續觀看 BINGE-WATCHING 的固定型模式,原來長期接受他人創造的內容,除了會缺少自我創作的動力以外,亦可能開始「越來越難感受快樂」。畢竟短期快感是瞬間的,難以取代持久的成就感或幸福感,長久下來便會開始感到空虛,因為空虛再滑更多短影音或煲劇,造成不快樂的惡性循環卻不自知。而從成長型心態背後的神經科學來看,這種固定型心態 FIXED MINDSET 會慢慢重塑我們大腦的認知,潛意默化地造成我們迴避挑戰、輕易放棄、無法處理建設性批評等等 。
寫blog之際,臨近年尾,也習慣統計一下今年閱讀了的書list和整理一些心得,才驚訝發現今年比去年少了三成有多。或許我們也習慣以生成式AI的模式去找答案,也或許我們不再認爲紙本資料重要。無論如何,我還是堅持要看紙本書籍。畢竟我們長期處於 Informationoverload的網絡世代,大腦會因著無法有效處理過多資訊,而導致記憶力減退、難以作deliberate的決定,最重要系無法區分似是而非的訊息。感恩的是,耶穌清清楚楚同我地說明,祂親是道路、真理、生命 (參考聖經 約翰福音14:1-14) ,我哋才不致於被網路帶著走。
Let's be faithful .
史蒂芬
2024 書list
{Rewire 神經可塑性}Nicole Vignola
{關於聖靈與靈修的22個神學思考》 趙崇明
{Your Brain on Art } Susan Magsamen
{超圖解營養學 } 東販出版
{當教會遇上AI} 王道維
{ The Holy Picture : a journey into the Heart of God } Haege Aasmundtveit
{TED TALK 18分鐘的秘密} Jeremey Donovan
{心理學原來是神隊友}
{基督教與中國近代文化論集} 林治平
{風神榜 - 揭開基督文化與中華文化同源謎解} 朱奔野
{真光道明} 朱奔野
{ 營養學解說事典}高淑珍
{向保羅學宣教}王乃純院長
{The 3DGospel}Jayson Geroges
{聖經中的財富觀} Ben Withenington
{Cultivating inner life} EdmundChen
{點止餐廳咁簡單}跑緣
{成為宣教的教會}陳濟民
{入廠修理} 丘放河
{教會空間轉型-24個使命空間的創意實踐} Ben Wong
{基督教倫理學導論}Stanley J. Grenz
{基督教與中國近代化論集}林治平
{論語 } 中華書局
{ 21世紀聖經講道學 }孫寶玲
{ 保羅的教練式牧養 }斯托得
{超級的使命 }華人散眾宣教 龔文輝
{點止跑步咁簡單 }
{蔗民神學 } 王𧘌福
{耶穌的環保學 } 布克雷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網路媒體宣教新視野・潛在陷阱、挑戰及策略 I Social Wedia
過去全球疫情幾年,當教會、宣教機構和神學教育被迫開始探索透過網路和社交媒體來進行牧養和傳福音時,我們究竟學到了什麼?網路與社交媒體的大腦神經元重塑如何影響我們?有那些困難和潛在陷阱是需要面對和特別注意的?有哪些好的實踐方向與原則是我們務必持守?又有哪些議題/策略是此時此刻需要進深反思的?
筆者嘗試整理和歸納在這幾年一些洞見和經歷,以拋磚引玉的形式從三方面引發大家思考,盼望帶來一種網絡媒體宣教新視野 。
主要困難和潛在陷阱:
網路成癮問題:隨著網路媒體宣教的興起,信徒可能過度依賴網路和社交媒體,導致網路成癮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別以為信徒 可 以 免 疫 。 為解決這些會荼毒心靈的數碼海洛英,教會和宣教機構應該多些提倡健康的網路使用習慣,藉著聖經的教導去幫助信徒能約束自守(彼得前書1:13) ,在網路使用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
社交媒體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多個研究發現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會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如焦慮、抑鬱和自卑等。在追求數字觸及和線上影響力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過於關注“點擊率”和“讚數”,而忽略了信仰的本質。因此,我們務要謹慎,避免陷入價值觀的偏見和失衡,只專注於傳達真實的福音信息,而不是迎合流行趨勢。
虛擬社群與現實關係的關聯:在網路宣教過程中,虛擬社群可能成為信徒建立聯繫的主要途徑。然而,過度依賴虛擬社群可能會削弱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建立真實關係的能力(REALationship)。因此,教會和宣教機構需要鼓勵信徒積極參與現實生活中的社交活動,以促進真實的人際互動。畢竟,生命就是那份熱度和溫度。
網宣實踐方向與原則:
維護信仰真實性:在追求吸引力和創意的過程中,確保線上內容保持與基督教信仰核心價值觀和聖經教導的一致性,踐行以萬變的創意去表達不變的真理。
提升信徒的數位素養:透過培訓班和講座幫助信徒提高 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以應對網路空間的挑戰,包括分辨真實與虛假信息、維護網路安全和隱私等。更要常常禱告,懇求聖靈賜下智慧,分別諸靈 。(約翰一書 4:1-6)
倫理道德問題:在使用網路傳播福音時,尊重他人的觀點和信仰自由,避免強迫性的宣教手法。此外,我們應該充分了解目標受眾的文化和信仰背景,以便更尊重和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望。同時,我們要注意遵循相關網路法規和道德準則。
跨文化宣教:網路宣教使我們能夠觸及不同文化和語言的人群。因此,在創建和分享內容時,我們應該考慮到跨文化的因素,以便更好地與全球信徒建立聯繫。這可能包括翻譯內容、考慮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習慣,以及適應各種語境的需求。
策略反思:
網路宣教的可持續性:為確保網路媒體宣教的持續性和可持續發展,教會和宣教機構需要考慮其可持續的策略和影響力。這包括制定靈活的中長期目標和策略、確保資源充足和利於整合,拼棄從前單打獨鬥的閉門策略,積極尋求有心之仕合作,收集和分析數據, 定期檢查策略的有效性,及更新網宣在不同處境下的不同認對思維和模式。
鼓勵創新和實驗性的網路宣教方法:面對網絡時代的多元挑戰,教會和宣教機構應該勇於嘗試新的宣教策略和方法。這可能包括探索不同類型的媒體內容,如AR短片、A.I.福音動畫、播客PODCAST、直播等,以及利用新興的社交遊戲平台 ( Discord , LinkedIn , Roblox )、 VR虛擬實境體驗 和 A.I.人工智能等工具進行針孔式的宣教活動。(可以參考另文: https://www.stephen7.com/post/chatgpt-與-跨文化宣教應用-02-20 )
強化信仰生活:網路宣教不僅應該專注於傳播福音,還應該致力於強化和深化信徒的信仰生活。這可以通過提供在線查經/門訓課程、靈修資源、禱告團契等方式實現向上伸展向下扎根的生命特質。同時,也要鼓勵信徒將網絡中的信仰實踐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信仰行動。
建立不同主題類型的網絡信仰社群:教會和宣教機構應該努力在網絡空間中建立健康、正面的信仰社群,一同關注某些特定主題如 Cryptocurrency , ChatGPT , Web3.0等等,共同的話題會孕育在線社群的參與度和活躍度 ,藉此鼓勵多些交流,彼此支持、互相發問探索,共同成長。這需要積極共同監管社群,確保其內容和互動符合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觀,並對不良行為和言論進行及時干預,達致共創共建共管的新型模式 。
培養網路宣教的領袖:為了確保網路宣教活動的成功開展,我們需要培養發及發掘具有網路宣教能力和素養的領袖。這亦可能涉及為教牧人員和教會領袖提供相應的培訓,以便他們能夠運用新媒體工具有效地傳播福音和領導信徒。
建立網路宣教團隊:為了實現更高效的網路宣教,教會和宣教機構可以考慮建立專門的網路宣教團隊,包括內容創作者、社群經理、數據分析師、前膽者等。這些團隊成員應該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並且能夠在不同的網路平台上協同工作,榮神益人。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網絡世界裡,網路媒體宣教將繼續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面對各種挑戰和議題,教會和宣教機構需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創新精神,積極應對這些挑戰,並與其他信仰群體輕裝上陣合作,共同推動網絡時代的福音事工,達致共創共建共管 。通過持續學習、分享經驗、互相支持和鼓勵,我們將能夠在網絡世界中更好地傳播福音,讓萬族萬民一起同心敬拜。“主啊,誰敢不敬畏你, 不將榮耀歸與你的名呢? 因為獨有你是聖的。 萬民都要來在你面前敬拜, 因你公義的作為已經顯出來了。”啟示錄 15:4 CUNP-神
願神的旨意成就在地,如同成就在天。
🙌🏽
史蒂芬 x ChatG🐽🐽
Jesus OnLine
2023 APR
後記:
由於筆者對網絡文化了解有限,
此文只能夠做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以鼓勵及刺激同路人繼續進深探究。
主祝福☝🏿
🎥延伸觀看
網絡媒體宣教 系列 I Social Wedia 2019
1:
網絡媒體宣教 🖥💭這是一個什麼年代?
🔸網絡媒體宣教年代
2:
網絡媒體宣教逼切性 🖥🥇2050年的 " 宗教世一 "是?
3:
網絡媒體宣教- 🖥🍭 萬民都在那裡 ?
🔸萬民都在手機裏
4:
網絡媒體宣教 🖥🐙 我的角色是 ?
🔸網宣動員者 Digital Mobilizer
🔸《 网宣动员者 Digital Mobilizer 網宣2.0 》華語版
5:
網絡媒體宣教 🖥🦜如何實踐 01?
🔸转发即是宣教
6:
網絡媒體宣教 🖥🦜如何實踐02 ?
🔸A.I.生命動畫
🔸福音動畫幫到手
7: 網絡媒體宣教🖥🌿生命動畫師的七個特質
8: 網絡媒體宣教🙃🖥反思
🔸網宣的最大敵人是? #提後 4:2
9:
網絡媒體宣教 🙃🐢反思
🔸元宇宙新世代
10: 網絡媒體宣教 🙃🐢反思
🔸活化網宣教材
《朱史AI動畫廊》宣教是甚麼?(徒1:8)
《十萬個為什麼福音動畫版 》 點解咁眼訓既?
《 別搞錯信仰 》✨宗教與信仰 ?
《 聖經故事 》好撒瑪利亞人 ?
《三一神論》三位一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