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順服的功課


林後 4:7-11

哥林多後書 4:7-11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致失望; 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 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 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我們要停止用「口」傳福音,而是要「活出」福音。

澳門教會敗於傳太多福音

這個題目聽起來有點誇張。「傳福音乃教會使命,怎會敗於傳太多福音?」我不肯定其他地方如何,但澳門誠然如此,請容我娓娓道來。

首先,福音初到澳門已近二百年,福音是否已經遍傳?自上個世紀開始,澳門教會就推動福音遍傳運動。以宣道堂為例,從1978年起至今,已舉行超過十次的大型遍傳運動(今年七月又完成一次),內容包括街頭佈道、逐家逐戶探訪、大型佈道會等等,加上每次運動都穿著統一服裝,基督教於澳門市民心目中早已有一定形象。這還未算上每月一次或隔週一次的零星佈道隊,還有其他教會的傳福音活動、興趣班、營會、補習班等等。如果你拿著四律走上街頭傳福音,或許你會發現兩個人中有一個已經聽過。這正是問題所在,澳門不乏聽聞福音之人,乃是缺乏接受福音之人。這是何故?是否因人們心硬?非也。我認為是因澳門教會所傳的福音失去了福音的真義。傳再多,也只會令人生厭、盲目、煩擾。適得其反。

試想想,澳門在這十年裡經歷了巨大變遷。澳門的經濟似乎因賭業發展而欣欣向榮,但人們的生活其實也越來越苦,社會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教會要面對的問題也變得複雜起來。例如,當三分之一的就業也和博彩業有關,教會也無可奈何要容許信徒於賭場工作;當樓價因地產霸權而升至荒謬的水平,教會也要應付年輕人對於前途的看法和年輕人結婚置業的問題。倘若教會仍以舊有的那套去傳講福音,這一代的澳門人根本不屑理會。當我日以繼夜地輪班工作、為負擔不起的樓價憂心忡忡、為生活的前景感到暗淡,你來跟我說:「耶穌愛你!信耶穌,返教會,上天堂!」然後我聽著你介紹教會生活有多開心、信耶穌有多美好、祈禱可蒙神保守等等。這與我何干?信耶穌唔駛撈?返教會有飯食?祈禱唔駛供樓?或許聽起來很市儈,但確確實實是人們切身關注的問題。如果福音不能回應這些提問,卻只教人麻醉自己來等待天堂。試問這福音,「福」在何方?

既然這樣,難道教會不應再傳福音?非也。只是教會要停下來反思自己所傳的究竟是甚麼。或許,我們要停止用「口」傳福音,而是要「活出」福音。這並非單單加強個人見證就行,而是要思考教會整體該如何活出這福音。具體來說,就是信仰如何能「到地」、如何能與澳門社會現今的境況有關、如何能擊中人們心中切實關注的、如何能回應時代的需要。悲慘的是,我看大部分教會都只關注人數增長,卻視關心社會為傳福音的手段,以致許多所謂服侍社區的事工都是半桶水,關心人卻令人感到虛情假意。而且,有些教會更與政府過份親密,有意無意地成為政府的維穩工具,決定性地讓教會不能站在弱勢和被欺壓的那邊。「君士坦丁化」,讓教會喪失了先知的聲音,讓福音喪失了釋放被擄的大能。我看,這也不能算甚麼福音了,稱為禍音也不為過。

你問我有何良策?我認為要從「根」開始導正。這不能稱為良策,但卻是務實長遠的工作。該知道澳門教會不斷傳福音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完成大使命。然而,很多教會理解的所謂大使命根本是殘缺的。舉例來說,我以前聽牧師說大使命的重點是「去」,所以我們要積極地去培增門徒;可惜,這段經文的重點其實是「作門徒」。稍舉一例,只想說明現今澳門教會的模式只是移植西方教會、她的神學只是沿用舊時西方的佈道熱潮,故特別重視決志人數。當教會沒有處境化,神學沒有本土化(尤其是佈道神學),教會的所言所行、所採用的思維與方式,只能停留在上個世紀。如果不從根本的模式、神學、理念這些根源去著手,澳門基督教難談改變。我猜想必有人說:「知識叫人自高自大,生命見證才最重要。」這句話只說對一半,因為知識也會影響行事為人,正確的思維能引導我們做正確的事。或許不將知識與行為二分,正是改變根源的第一步。

不談抽象的理念,具體該如何做?首要是,新一代不能再羨慕大堂會的「表面成功」。如果我們仍舊追逐數字遊戲,只認為稍為平衡質與量就能解決問題,這是虛空的;其次,不能再濫傳福音。只重視決志人數而生產一批又一批沒有委身和犧牲的所謂「基督徒」,是廉價的福音,是負數(-ve)。因此我說澳門教會敗於(濫)傳太多福音,正是如此。最後,我們要著實思考這時代澳門教會的使命,從模式、神學、理念去發展本色化的教會,去舊迎新、重尋澳門教會的時代定位。我想,文字工作是少不了的,有機會希望能談談澳門的基督教文字工作。無論如何,改變始於承認問題,若仍舊自欺欺人地以為澳門基督教情況良好、我們要更努力地傳福音、懷著「我們在這裡真好」的心態過渡餘生,教會將不成教會、福音將不再是福音。我們將迎接上主的審判,審判我們究竟在幹甚麼。

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神學四邊形 ~John Wesley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本身是聖公會牧師,也曾是牛津大學希臘文、哲學和邏輯學的講師,後來成為循道宗/衛理宗的始創人,是一位重視以系統方法牧養教會和神學研究的學者。「衛斯理的神學四邊形」(Wesleyan Quadrilateral,包括聖經、傳統、理性、經驗)並不是一套神學思想,而是一套神學思考的方法,特別幫助信徒在聖經話語的整合上建立一套平衡多方面原則的系統思想。這套思想對我們建立合宜的批判精神、獨立思考、理性學習等等有重要的提醒,所以,讓我們在此向大家作簡單介紹。

衛斯理是福音運動的表表者,他承傳宗教改革者重視聖經和信心的傳統,既主張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也重視唯獨信心的教義(sola fide),並強調以信心配合才可以明白聖經,或相信一些不容易明白的真理。衛斯理雖然認同更正教徒的身分,也認同唯獨聖經的教理,但他並不排除聖經以外的權威。這些聖經以外的權威包括:教會傳統、理性和經驗。這些權威幫助我們對聖經的整合、理解和應用。而他的神學四邊形是從聖公會神學中的「話語的使用」、「傳統」、「理性」的三個元素中加上「個人經驗」的元素來組成。

神學四邊形

經驗
首先,讓我們談談「經驗」的部分。衛斯理認為個人經驗是信仰生活的重要支持:聖經的話語應該能經歷信心考驗的同時,更是讓信徒能親身經驗到的真理。所以聖經真理是能夠被經驗所證實╱驗證的。不過,他明白到個人經驗的驗證有一定的困難,例如:當某人說上帝給他一個啟示,要創立一家教會,究竟這是他個人的想法或是上帝的啟示,外人很難驗證。因此,群體的經驗就比較穩妥,因集體的經驗能夠成為公開的見證和指引。他不以個人經驗來定義教義,但卻重視經驗與聖經的配合(corroborate),亦重視聖經真理對個人經驗的驗證。他認為經驗不單帶來對上帝主觀的認識,同時是客觀知識。除了以信心接受聖經的解釋,衛斯理也肯定經驗對解釋聖經的重要,他甚至說:「除非能經歷經驗上的肯定,否則我不能完全相信聖經文字╱文學上的解釋。」衛斯理重視信仰經驗,所以相信超自然╱神蹟的經驗作為基督徒信仰的證據。不過,他認為經驗不能高於聖經權威,也需要得到驗證,以防止出現極端的情況,例如神祕主義。經驗也需要理性的平衡。過分重視經驗,甚至令他懷疑自己會否超越聖經的指引,所以他認為個人經驗需要傳統和理性的監督和驗證。

聖經的權威
如上文所說,他認同「唯獨聖經」的重要,所以,他重視「以經解經」─聖經的解釋必須能通過聖經其他經文的查驗,故此,絕對不會用一段經文成為絕對的教導。同時,他對「唯獨信心」與「唯獨聖經」的看法,與傳統所說的有些出入。他認為「唯獨」是「首要」和「主要」的意思,並非「單獨」、「唯一」和「排他性」。他相信聖經仍然是原始的權威,但其他權威卻有幫助引證、分析、應用和肯定聖經經文的重要功能。因我們大多認同聖經的重要性,在此亦不多談了。

理性
衛斯理不但不介意聖經要通過理性的印證和肯定,更認為「理性是解釋聖經的重要角色,理性主導整個思想聖經的過程,沒有理性的參與,幾乎不可能理解聖經,理性是上帝的寶貴禮物和上帝的洋燭」。他重視聖經不能離開聖靈的工作才能讓人進入與基督的關係。不過,他認同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它不能超越聖靈的工作,不能高過聖經的權威,但對於解釋聖經的過程(詮釋、解說和應用),卻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總括而言,他認為理性為真正的信仰立下基礎,藉聖靈的引導建立整個信仰模式,他引用羅馬書十二章1節說明,我們的信仰是理性的服事:「人是按上帝的樣式(包括智慧和理性)而被創造,是上帝的禮物,對認識、解釋聖經有重要的作用,沒有理性如何能明白聖經?」理性的重要和局限是:「沒有理性基礎不能建立相信,沒有相信不能建立信心。」但「不能單靠理性認識上帝神聖的真理教導,也不能藉理性證明上帝的存在─讓理性做它應有的工作,更高層次的美德(信望愛)和內在的快樂要依靠從上而來的能力」。

教會傳統
衛斯理重視教會傳統的權威,特別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經文時,他會回到傳統對經文的詮釋,認為歷史上忠心愛主的先賢擁有上帝的智慧和對聖經解釋的知識。但傳統權威並不高於(或等同)聖經本身,它的重要性在於證實正典的地位,和忠心解釋聖經的工作與福音內涵的應用。傳統(或正統)會帶領人回歸上帝的話語(聖經)而非讓人遠離聖經。傳統扮演填補真理在教義上的空隙,但他反對大公教會(天主教)以教會權威高於聖經本身的教導。總括而論,衛斯理並沒有如一般更正教徒對大公教會(天主教)傳統的否定,反而對它的價值給予正確的肯定。事實上,今天很多更正教所肯定的教義和神學,也源自天主教的

傳統和教父的教導
總括衛斯理的「神學四邊形」學說:他認同聖經為信仰的最高權威的同時,也重視教會傳統、理性原因、信仰經驗三個權威的平衡,這三個權威幫助我們明白並與聖經溝通─這是華人教會一直忽略的。我們太重視聖經的話語,以致失去理性、傳統、經驗的督察。具體一點來說,大家都說重視聖經,但聖經的經文如何理解和詮釋?如何在不同處境中應用?這些都沒有一定的準則。最後,變成一人有一本聖經─各說各話,誰的知名度高,誰就有話語權。
衛斯理認為:「基督徒需要有智慧的品格,對自己所相信的和歷史權威作出獨立╱批判的整合。」所以,信徒需要鍛煉出獨立的思考和批判能力。“To think, and let think”是衛斯理的名句,意思是鼓勵人思想,也不要禁制別人思想,這也是我們對今天華人教會的願景。

明白了衛斯理的神學四邊形的原則,當遇到一些教會課題,我們便有更多角度的解讀。


"早点順服,早点舒服 。" 歡恩堂楊太

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牧者,木者。

事奉令人氣餒的,
竟然系身邊的牧者。


以弗所書 6:6-7 CUNP
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要像基督的僕人,從心裏遵行神的旨意。 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