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我們要停止用「口」傳福音,而是要「活出」福音。

澳門教會敗於傳太多福音

這個題目聽起來有點誇張。「傳福音乃教會使命,怎會敗於傳太多福音?」我不肯定其他地方如何,但澳門誠然如此,請容我娓娓道來。

首先,福音初到澳門已近二百年,福音是否已經遍傳?自上個世紀開始,澳門教會就推動福音遍傳運動。以宣道堂為例,從1978年起至今,已舉行超過十次的大型遍傳運動(今年七月又完成一次),內容包括街頭佈道、逐家逐戶探訪、大型佈道會等等,加上每次運動都穿著統一服裝,基督教於澳門市民心目中早已有一定形象。這還未算上每月一次或隔週一次的零星佈道隊,還有其他教會的傳福音活動、興趣班、營會、補習班等等。如果你拿著四律走上街頭傳福音,或許你會發現兩個人中有一個已經聽過。這正是問題所在,澳門不乏聽聞福音之人,乃是缺乏接受福音之人。這是何故?是否因人們心硬?非也。我認為是因澳門教會所傳的福音失去了福音的真義。傳再多,也只會令人生厭、盲目、煩擾。適得其反。

試想想,澳門在這十年裡經歷了巨大變遷。澳門的經濟似乎因賭業發展而欣欣向榮,但人們的生活其實也越來越苦,社會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教會要面對的問題也變得複雜起來。例如,當三分之一的就業也和博彩業有關,教會也無可奈何要容許信徒於賭場工作;當樓價因地產霸權而升至荒謬的水平,教會也要應付年輕人對於前途的看法和年輕人結婚置業的問題。倘若教會仍以舊有的那套去傳講福音,這一代的澳門人根本不屑理會。當我日以繼夜地輪班工作、為負擔不起的樓價憂心忡忡、為生活的前景感到暗淡,你來跟我說:「耶穌愛你!信耶穌,返教會,上天堂!」然後我聽著你介紹教會生活有多開心、信耶穌有多美好、祈禱可蒙神保守等等。這與我何干?信耶穌唔駛撈?返教會有飯食?祈禱唔駛供樓?或許聽起來很市儈,但確確實實是人們切身關注的問題。如果福音不能回應這些提問,卻只教人麻醉自己來等待天堂。試問這福音,「福」在何方?

既然這樣,難道教會不應再傳福音?非也。只是教會要停下來反思自己所傳的究竟是甚麼。或許,我們要停止用「口」傳福音,而是要「活出」福音。這並非單單加強個人見證就行,而是要思考教會整體該如何活出這福音。具體來說,就是信仰如何能「到地」、如何能與澳門社會現今的境況有關、如何能擊中人們心中切實關注的、如何能回應時代的需要。悲慘的是,我看大部分教會都只關注人數增長,卻視關心社會為傳福音的手段,以致許多所謂服侍社區的事工都是半桶水,關心人卻令人感到虛情假意。而且,有些教會更與政府過份親密,有意無意地成為政府的維穩工具,決定性地讓教會不能站在弱勢和被欺壓的那邊。「君士坦丁化」,讓教會喪失了先知的聲音,讓福音喪失了釋放被擄的大能。我看,這也不能算甚麼福音了,稱為禍音也不為過。

你問我有何良策?我認為要從「根」開始導正。這不能稱為良策,但卻是務實長遠的工作。該知道澳門教會不斷傳福音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完成大使命。然而,很多教會理解的所謂大使命根本是殘缺的。舉例來說,我以前聽牧師說大使命的重點是「去」,所以我們要積極地去培增門徒;可惜,這段經文的重點其實是「作門徒」。稍舉一例,只想說明現今澳門教會的模式只是移植西方教會、她的神學只是沿用舊時西方的佈道熱潮,故特別重視決志人數。當教會沒有處境化,神學沒有本土化(尤其是佈道神學),教會的所言所行、所採用的思維與方式,只能停留在上個世紀。如果不從根本的模式、神學、理念這些根源去著手,澳門基督教難談改變。我猜想必有人說:「知識叫人自高自大,生命見證才最重要。」這句話只說對一半,因為知識也會影響行事為人,正確的思維能引導我們做正確的事。或許不將知識與行為二分,正是改變根源的第一步。

不談抽象的理念,具體該如何做?首要是,新一代不能再羨慕大堂會的「表面成功」。如果我們仍舊追逐數字遊戲,只認為稍為平衡質與量就能解決問題,這是虛空的;其次,不能再濫傳福音。只重視決志人數而生產一批又一批沒有委身和犧牲的所謂「基督徒」,是廉價的福音,是負數(-ve)。因此我說澳門教會敗於(濫)傳太多福音,正是如此。最後,我們要著實思考這時代澳門教會的使命,從模式、神學、理念去發展本色化的教會,去舊迎新、重尋澳門教會的時代定位。我想,文字工作是少不了的,有機會希望能談談澳門的基督教文字工作。無論如何,改變始於承認問題,若仍舊自欺欺人地以為澳門基督教情況良好、我們要更努力地傳福音、懷著「我們在這裡真好」的心態過渡餘生,教會將不成教會、福音將不再是福音。我們將迎接上主的審判,審判我們究竟在幹甚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